首页 >> 孟连野桐

【推荐】内蒙古生态经济为库布其沙漠系上绿腰带浆果乌桕

时间:2022/12/10 09:47:21 编辑:

内蒙古:生态经济 为库布其沙漠系上绿腰带

11月5日消息:目前,库布其沙漠已经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到处绿意盎然。将沙漠分而治之的穿沙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1450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今年治理、明年埋没”的被动局面。

如果说环绕鄂尔多斯的800公里黄河如同一座巨大的弓,那么库布其沙漠就是“弓上之弦”。这座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横跨400多公里、宽50多公里,总面积近18000多平方公里,金沙如海、沟壑纵横。大自然既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矿产和土地资源,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

据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云秀梅会长介绍,库布其沙漠“北扩、东移、南侵”的速度非常快,不但威胁沿河农田,增加黄河泥沙,而且埋压草原牧场,严重影响沙区百姓生活。

现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进展如何,人民的生产生活好起来了吗?近日,记者随同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的专家学者,深入库布其沙漠一线,对近些年的防沙治沙成果和模式进行了调研。

防沙治沙战略

“五位一体”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库布其沙漠,一场为生存开始的生态大战拉开了帷幕。从分区治理、林牧一体化的生态畜牧业到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一体化的五化产业格局,从最初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到后来增加的环京津风沙源治理示范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六大工程,几十年来,生态治理一直是库布其沙漠的核心。

据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统计,仅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60亿元,日元贷款10.33亿元,完成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任务2025万亩。

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到现在,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库布其沙漠逐步形成了310万亩高标准人工林、200万亩灌木、400万亩人工及飞播牧草以及长438公里、宽1公里至3公里、总面积228万亩的锁边林带,城市防护林17.85万亩、碳汇林19.57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75%,输入黄河的泥沙不断减少,为黄河安全构造了生态屏障。

沙漠治理也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环境意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已经在鄂尔多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深处扎下了根。

从“沙逼人退”到“沙退人进”,把荒漠化防治、产业化发展作为战略支点,鄂尔多斯总结出了“政府主导、国际支援、国家立项、企业投入、百姓参与”的“五位一体”防沙治沙战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如今的库布其,由西至东、从南到北,到处是绿意盎然,生态环境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防治模式

长期坚持不断优化

在漫长的防沙治沙实践中,鄂尔多斯人总结出了可以推广到全世界的经验,首要的就是长期坚持的决策模式。从上世纪50年代的“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的“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的“农牧林水综合治理”,80年代的“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到本世纪初提出的“禁牧休牧、建设绿色大市”,库布其沙漠的防沙治沙事业也一步一步前进,被一届一届的政府推向新阶段。

其次,积极争取国家项目之余,地方政府多级投资,实施综合配套治理模式。西部大开发以来,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地方政府抓住这新的机遇,大规模开展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有效地推进了沙漠防治的进程。2000年,鄂尔多斯市在全区率先提出并强力推行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恢复生态的举措,开始实施收缩转移、生态移民、恢复植被的重大战略,极大地减轻了开荒、过牧等人为破坏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提升了治沙造林、飞播种草、荒漠化治理的工程效果和管理效果。

此外,以开放的心态争取国际合作,也是库布其沙漠治理获得世界支持的重要原因。在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国际友人的关注下,世界银行、日元贷款等国际金融组织积极投资库布其。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奖”获得者王文彪带领亿利集团,在库布其进行大规模投入,并成功举办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为全球惟一致力于沙漠环境改善和沙漠经济发展的国际平台,并将库布其沙漠防治沙漠化的成功经验推向全球。

产业模式

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共赢

2005年以来,在库布其沙漠,一批率先发展的企业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他们都把目标锁定了新兴的沙产业。

东达蒙古王集团治理了53平方公里的沙漠;恩格贝的建设者们,20多年累计投入10亿多元,把昔日的荒漠沙地建成了如今的集多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集团,从2004年开始在库布其沙漠最西段进行生态建设,累计投入6亿多元,成了带动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种植葡萄3万多亩,产量达到110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到7000余万元。

如今,在库布其沙漠,老企业延续着防沙治沙的功勋,新企业积极加盟,沙产业越做越大。大面积的防沙治沙工程,在有效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为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并形成了通过经营沙漠逆向拉动沙漠治理的良性循环格局。

处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准格尔旗五家尧村就是一个靠沙地农业发展沙产业的典型。村民们通过土地整理整合、设备配套,积极发展沙区新农业,并实现了由小田变大田、由传统劳动变机械化作业、由零散养殖变园区化养殖、由无关联生产变循环利用,把6万亩农田建设成了高标准、高产量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有机农产品认证12个,并注册了“五家尧”、“蒙绿”、“树农”等品牌,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多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工业型沙产业、农业型沙产业、能源型沙产业和旅游型沙产业在鄂尔多斯市蓬勃兴起,建成了杏仁露、肉苁蓉、沙棘饮料、再生能源发电等沙产业企业21家,年产值42.7亿元。沙漠观光、沙漠探险等旅游产业享誉国内外,恩格贝、响沙湾等20多处精品生态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0多亿元。

云秀梅说:“正是有了企业投入沙漠防治,库布其沙漠才会出现蓬勃兴起的沙产业。沙里掘金,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创业模式,也为沙漠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建设模式

穿沙公路变成绿色通道

行车于库布其沙漠,一条条穿沙公路分外引人注目,成为沙漠的最亮风景。从第一条穿沙公路历经艰辛建成,到现在沿黄公路、包茂高速、210线等14条公路从这里通过,穿沙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达到1450公里,投入共计165亿元。

建设者们在修路过程中,为了使公路不被沙漠埋没,坚持“绿随公路走”的举措,十分重视道路两旁的防护与绿化,把工程建设与路边绿化同时、同时、同时验收,均在道路两边植树造林150米至300米。据统计,穿沙公路生态建设投资累计达到1.5亿元,绿化面积达到15万亩,把一条条穿沙公路建设成了一道道绿色通道。

条条穿沙公路的绿化建设不仅为公路形成了安全屏障,而且以工程措施把库布其沙漠“切割”成若干“带状”,为企业和老百姓“分片”治理、由片扩展到面上治理创造了极好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今年治理、明年埋没”的被动局面。

在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的调研报告中,记者看到了库布其人在沙漠治理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各种防沙治沙技术:在植被结构上采取了“草灌乔”模式,形成了成带、行植灌木、带间种草的格局;在丘陵沟壑区则采取“沙棘封沟、拧条缠腰、松柏戴帽”,提高了沙漠植被覆盖,又为养殖业提供饲草;在工程实施上采取了“网种播”模式,“沙中设障,障间种灌,灌外播草”;在黄河岸和八大孔兑等特殊地区采取了“南围、北堵、中切割”模式,创造了在南、北两侧营造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中间修建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经验……

经过40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库布其沙漠,这个曾经的“死亡之海”变成了沙漠绿洲,库布其人走出了一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改善生态的过程中追求生态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大范围的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程把原来无法利用的沙漠边缘变成了良田、草原和旅游度假村,新增农田20万亩、草原200万亩,新建高标准旅游度假村20多个,土地利用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控制,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项目区土地利用率由过去的17%提高到如今的55%以上;输入黄河的泥沙不断减少,为黄河安全构造了生态屏障,沙尘暴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京津冀地区沙尘暴数量。

角门16号院二手房

如意园租房

皂君庙便宜的二手房

相关资讯